環境篇
六安生態環境優良。巍巍大別山,滔滔淠史杭,山高水長,山清水秀,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六安資源豐富。有充足的農產品資源,盛產糧、棉、油、茶、麻、桑、水產、蔬菜、水果、板栗、油茶、木材、毛竹、中藥材、食用菌等110多種農副產品,為全國糧、油、豬、禽高產區。素有江淮糧倉、白鵝王國、名茶之都、中藥寶庫、絲綢之府、水電之鄉等美譽,其中六安瓜片、皖西白鵝及其羽絨、霍山石斛、天麻、靈芝、茯苓、百合、斷血流等中藥材,以及龍舒貢席、霍邱柳編、葉集板材、金寨山珍、金裕脆桃、舒城油茶、霍壽黑豬、佛湖魚頭、臨水玉泉、迎駕貢酒等享譽全國。淮河在境內霍邱縣河段長79千米,有城西湖、城東湖、姜家湖3個行蓄洪區,蓄洪總量44.1億立方米,占淮河總蓄滯洪量的67.4%。目前全市水資源總量85.7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2.8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2.20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不重復計算量2.95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量1975立方米。全市現有大型水庫6座(梅山水庫、佛子嶺水庫、響洪甸水庫、龍河口水庫、磨子潭水庫、白蓮崖水庫),總庫容70.87億立方米;中型水庫6座(龍潭水庫、蝎子山水庫、老圈行水庫、水門塘水庫、流波水庫、青山水庫),總庫容1.67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031座,總庫容3.81億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庫71座,小(二)型水庫960座。地處北亞熱帶與溫帶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風景優美,環境宜人,城鎮大氣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在二級以上,農村大氣環境質量達到一級標準。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以及“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等稱號。
六安自古就是進出中原的門戶,連接鄂、豫、皖三省的要沖,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5條鐵路、6條高速、8條普通國道、25條普通省道貫穿全境,所有縣城15分鐘上高速。高鐵24分鐘直達合肥,1.5小時直達武漢、南京,2.5小時直達蘇州、杭州,3小時直達長沙,3.5小時直達上海、寧波,5.5小時直達北京,6小時直達廣州,7小時可達香港。新橋機場距離六安城區僅半小時車程,通達世界。
六安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3個(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個(金寨縣、舒城縣、霍山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個(霍山縣、舒城縣、金安區、裕安區)。建成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安徽金寨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安徽舒城萬佛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安徽霍山佛子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安徽霍邱東西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安徽金寨西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六安市擁有國家4A級以上景區27家(其中5A級2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9個,省級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1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個,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條,全省百佳鄉村旅游示范點8個,安徽省鄉村旅游“特色美食村”5個,安徽省旅游風景道2個,安徽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2個。省級研學旅行基地5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5個,省級體育旅游產業基地4個,省級旅游商品特色街區3個。三星級以上旅游飯店12家,旅行社75家。
六安的自然人文環境,主要體現在“襟江帶淮”的區域特色,“承東接西”的地理位置與“山環英霍”的秀美風光上。淠河和淠河總干渠流經市區20余公里,溫柔地環抱著這座城市,形成2.5萬畝水面、5000畝兩岸綠地的城市生態帶,先后建成皋城廣場、濱河公園、中央公園、南湖公園、水上公園、水利文化公園、鳳棲湖濕地公園、鳳凰河公園等大型公園以及袖珍公園、小型游園,共計60余處。截至2022年底,六安市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達到3356.96公頃,綠地率40.74%、綠化覆蓋率達45.62%,人均公園綠地18.18平方米,達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大別山天堂寨景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始地質景觀和完整亞熱帶原始森林,以及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是生態旅游和教學科研的絕佳之地。以佛子嶺水庫、龍河口水庫(萬佛湖景區)為代表的皖西六大水庫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散落其間,山魂水魄,碧水藍天,構成六安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六安古文化游蜚聲海內外,古城、古鎮、古民居、古戰場構成六安旅游文化的優美畫卷。民風、民俗、民歌、民謠展示千百年來六安人民的質樸和真誠。六安是國家公布的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紅色土地,傳承著紅色故事,回響著紅色歌謠,遍布著紅色印跡,構成六安紅色文化旅游勝地。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