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縣深化林長制改革積極發展林下經濟
近年來,霍山縣立足優良生態環境和豐富森林資源,不斷深化林長制改革,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走出一條產業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全縣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近8萬畝,各類經營主體 160 個,年林下經濟產值達5.4億元,正在源源不斷地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一、堅持“保護優先”與“厚植底色”同頻共振??椕芰珠L組織網。持續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完善“三級林長+護林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全縣范圍內“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員專管。設立建制完整的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立“林長+檢察長”“森林警長制”,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有力保護了全縣森林資源安全。筑牢森林防護墻。建立完備的縣鄉村三級森林防火隊伍體系,設立縣級森林防火隊伍3 支,鄉鎮級森林防火中隊 17 支,重點村森林防火小分隊81 支,共有專兼職防火隊員 620 人。建設國家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和松材線蟲病防治監管平臺,及時預測預報森林病蟲害,每年實施打孔注藥保護松樹 3 萬余株。蓄足生態修復力。依托項目造林,完成人工造林 2.2 萬畝、油茶低改項目1.4萬畝、封山育林 8.8 萬畝,退化林修復8.6 萬畝、森林撫育14.6萬畝;完成義務植樹 240 萬株。按照“一樹一策”保護修復古樹 304 株。通過采購鄉土樹種、向農戶發放經果林苗木,建設鄉村小果園,擴大優質林產品供給。
二、堅持“龍頭帶動”與“科技賦能”協同發展。突出典型帶動。堅持扶優壯強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林業經營主體,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培育壯大林業經營主體112家,其中:國家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 家,省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 家、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6 個、省級家庭林場 2 個,示范帶動作用顯著。突出集聚發展。太平畈鄉引進港資天下澤雨、國企中國中藥、上市企業精工集團等龍頭企業,集聚帶動林下經濟快速發展,流轉林地山場1萬多畝,聚集從事石斛種植生產加工的企業、合作社513家。但家廟鎮引進金馬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施“萬畝創新+油茶基地”工程建設,帶動全鎮600余人實現居家就近穩定就業,年人均增收8000 元。突出科技賦能。圍繞加快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積極爭取科技示范項目、打造科技服務團隊、創新科技服務方式,強化產品創新突破和技術培訓普及,探索出一條“公司+科研院所+農戶”林下種養新模式。為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霍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三、堅持“青山變現”與“綠水流金”有機結合。森林+溫泉,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利用當地的森林、溫泉等自然資源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打造總投資46.0 億元陡沙河溫泉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自正式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 150 萬人次,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和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森林+中藥,擦亮西山藥庫名片。在西山藥庫功能區鄉鎮,引導發展霍山石斛(米斛)、霍山赤靈芝、天麻、茯苓、黃精等生態型林下經濟項目,根據林地生態承載能力合理確定種植種類和規模,培育林下生態平衡種植示范基地。全縣中藥產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峽谷+漂流,解鎖夏日避暑勝地。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打造位于落兒嶺鎮的霍山大峽谷漂流景區和六萬情峽精品旅游板塊。結合綠色山水講好紅色故事,推出親山近水紅色旅游,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近百家,帶動當地1500 余名農村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
四、堅持“改革創新”與“價值轉化”內在聯動。摸清林業家底。充分利用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全面分析全縣林業資源總量、種類、空間分布和各分項目數量的底數,掌握林業自然資源資產總量規模、資源質量、生態功能、環境功能、市場價值的真實動態存量。結合林權不動產調查試點,加快推進林地不動產登記單元信息銜接,實現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為盤活林地資源奠定基礎。注入金融活水。不斷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拓展公益林收益主體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支持農村金融信貸,研究制定《關于探索開展霍山縣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融資工作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創新林權融資機制,盤活森林資源資產,發揮公益林補償資金融資作用,為實現林業更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依據。撬動社會資本。聚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稀缺的資源稟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變資源為資產,由賣“產品”轉向賣“生態”,由賣“生態”轉向“引資本”,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產業。近3 年來,引進億元以上林業招商項目 17 個,引進資金29.94 億元。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