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的發展對六安市的啟示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的發展速度很快,呈現出讓人驚嘆的新變化、新面貌。臨沂市與我們安徽省六安市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都是革命老區,地域面積、發展要素、資源稟賦相當,為什么現在的發展遠超我們?它對我市發展有什么啟示?帶著這個問題,2015年底調研組一行赴該市進行了專題考察學習。
一、臨沂市概況及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轄 9縣3區和3個開發區,1113萬人,面積1.72萬平方公里,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臨沂市圍繞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知名現代商貿物流城、歷史文化名城、濱水生態城、紅色旅游城、魯南制造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實現了從革命老區向“商之都、水之城、文之邦”的大美新臨沂的蛻變。主要特點:
一是發展速度快。2010—2014年,該市GDP年均增速超20%, 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指標增速均在10%以上。二是經濟體量大。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3569.8億元,同比增長10%,在全國城市GDP排名中列第48位。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1億元,同比增長16.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26億元,同比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4億元,同比增長12.8%。三是產業結構優。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11:50.3:38.7調整到2014年的9.5:46.2:44.3。三產方面,商貿流通活躍,三產比重高于全省3個百分點。全市128個專業市場,涵蓋6萬多個品牌,2014年交易額達2687億元,物流企業2700多家,運輸網絡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中心城市,2014年實現物流總額2.23萬億元。四是城建品味高。該市城市格局舒展、功能完善、生態優美、適宜人居,10年間中心城區從60平方公里擴張到210平方公里,人口210萬,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1%,形成了“以河為軸、兩岸發展、一河六區、組團發展”的“大水城”。五是發展思路活。臨沂商貿發展從無到有,區位優勢、發展條件并不比周邊的青島、徐州等地好,但臨沂人敢想敢干,注重因勢利導,培育市場;引商興工,鞏固市場;規范管理,服務市場;轉變經營業態,改造提升市場,實現了擺地攤到如今“買全國,賣全國”的巨大跨越。還比如樹立品牌營銷戰略,旅游、現代農業成為臨沂的名片。六是發展質量好。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速超20%,2015年前三季度,該市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1.9%,全年財政收入可達300億元以上。骨干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支撐作用明顯,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共2335戶,過百億的8戶,50-100億元的16戶,30-50億元的31戶,華盛江泉、金鑼集團、沂州水泥等中國民企500強,新程金鑼、金正大分別成為國內同行業最大企業。
二、臨沂市的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戰略思維,培植骨干企業顯成效。突出新型工業化戰略,通過加快技術改造、強化創新驅動、培育骨干企業、推進兩化融合,工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制定了“雙百”企業(即將200戶重點培植企業細化分為100戶骨干支撐性企業和100戶創新創業型企業)培植方案,并對“雙百”企業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企業培訓、金融服務、宣傳報道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有效培育壯大了骨干企業,龍頭帶動效應凸顯,形成了45個產業集群。以嚴格環保為手段,通過淘汰關停類產能集中整治、急需提升類產能倒逼轉型、重點支持類企業做大做強三項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分類指導企業轉型升級。
二是堅持四個突出,推動商貿流通轉型升級。在發展思路上,突出政府主導,始終堅持把“商貿活市、以市興市”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先后多次出臺、落地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在科學定位上,突出規劃引領,以規劃不斷完善早期市場發展中出現的重復交叉建設、規模檔次參差不齊、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升級改造周期短等弊端。依據規劃,陸續對原市區內90多處專業批發市場進行了搬遷、改造和提升。在發展動力上,突出市場主體多元化,堅持內外貿結合,將培植壯大本地企業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形成國有、集體與個體、私營、股份制及外商投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在推進優質服務上,突出管理創新,專門成立納入政府直屬序列的流通業發展局,推動各相關組織與各種工商物流企業自愿組成現代物流協會,參與發展規劃的調研與制定,規范行業行為,引導企業轉變物流管理方式,樹立現代物流新理念。
三是堅持特色鮮明,瞄準一流建城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聘請著名城市策劃專家、兩院院士吳良鏞編制了臨沂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并加強規劃監管,建立了橫到邊、縱到底的規劃監管體系;在開發建設上,通過資產置換、以地生財、轉讓使用權、拍賣冠名權等方式,變一方投資為多方聚資,變政府包建為全民共建,促進城市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增值,達到“政府不出錢,城市照樣建”目的,城市建設資金80%是通過市場運作方式獲得。最值得稱贊的是,臨沂在產業發展、產城融合集聚上,突出產業特色,明確功能定位,為其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堅持質量優先,凸顯特色創名品。該市因地制宜確定縣鄉村主導農業產業和產品,推動基地規模化發展,為發展品牌農業奠定了基礎。優化空間布局,培植主導產業,搞好示范園區建設。不斷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圍繞“三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要求,達到“十二有”(有規模、有產業支撐、有龍頭、有良種統供、有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有技術規程、有速測儀器、有檔案、有準入和準出制度、有標志牌、有認證、有品牌)、“六個100%”(訂單生產、種苗統供、統防統治,配方施肥或配方飼料,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標準,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注重做好農業品牌與文化、節慶活動相結合,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品牌+超市”的直銷模式,樹立沂蒙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五是堅持品牌戰略,千方百計謀旅游。積極探索成立臨沂市旅游集團、培育大型旅游市場主體。引導國有景區沂蒙風情旅游景區注冊成立山東大沂蒙風情谷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引導沂南縣整合部分國有資產注資1億元成立山東智圣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全市共有3家規模以上旅游集團,其中國有控股1家,民營2家。實施品牌標準化戰略,開展鄉村旅游標準化創建活動,研究制定“沂蒙人家”鄉村旅游標準體系,設立評定標準,并進行商標注冊和標識設計。在開展鄉村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試點,統一掛牌,統一標準,實行規范化管理。同時,鼓勵多元化發展,積極打造“沂蒙人家”品牌,推出了“紅嫂人家”、“蘭陵人家”等,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創新旅游營銷宣傳,由山東省旅游局牽頭,按照市級投入三分之一、省局補貼三分之一、媒體優惠三分之一的方式,每年投入專項資金700多萬,用于“好客山東”捆綁式營銷,在cctv-1《朝聞天下》等欄目投放了臨沂旅游形象廣告。以“好客山東、親情沂蒙”為旅游品牌形象,每年在省內、蘇豫皖、京津冀、長三角四大區域的600公里范圍客源市場圈、20多個重點城市開展營銷推介。
三、經驗啟示
學習借鑒臨沂市經驗,關鍵是把握借鑒臨沂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結合六安實際,從中汲取有益于六安加快發展的啟示。
(一)工業發展要加快轉型升級。臨沂著力增強工業質量,實施了“千企千項千億”技改工程,鼓勵廣大企業在現有起點上“二次創業”,普遍開展大規模、高起點的技術改造,引導資金投向先進設備的購置、關鍵零部件、終端產品上,同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我們要加強企業調研建檔工作,按照增產、穩產、減產、停產、破產五類對號入座,制定標準、精準施策,淘汰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抓好龍頭項目的培育,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龍頭項目,不斷提升產業集聚帶動能力。臨沂的經驗表明,創新才能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建議梳理總結我市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的不同模式和經驗,區分自主研發型、產學研聯合型、高新技術產業化型、技術購進型等模式,鼓勵企業有針對性開展研發創新。引導和支持企業設立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引才引智,面向海內外引進領軍人才,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引導企業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眾創、眾包活動,利用云端研發力量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和需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以管理咨詢、掛牌上市等為契機,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斷激發活力。
(二)商貿流通業要內外結合。一是突出規劃落實。認真落實中心城區大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專項規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區塊明顯、功能完善、體量科學、設施完備、輻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網絡。二是強化政策支持。扶持小微商貿企業發展壯大,逐步培育升級為限上企業。支持本地骨干商貿流通企業不斷向外拓展發展網絡,推動城鄉流通一體化發展。支持“中華老字號”、“安徽老字號”、“安徽名牌產品”等商標品牌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品牌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傳統商貿企業電商化,著力培育本土知名網商品牌, 以及本地電商平臺發展,加快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四是加強招商引資。加大項目謀劃和招商力度,實施商貿流通業“引進來”發展戰略,宣傳引導國內外知名商貿品牌企業以各種形式來我市投資,為其提供全方位、寬領域和高效率的優質服務,通過經營理念的深入和品牌效應的帶動,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商貿業發展水平。
(三)城市建設要完善支撐。一是以規劃為引領。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科學、適度、綠色、人文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產城融合建設,強化主體功能區定位,堅持分類調控,優化城鎮化及工業化重點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區域、生態保護重點區域三大類型空間組合。二是以道路為紐帶。按照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引導優勢資源集聚在以園區為中心沿線城鎮,完善配套交通運輸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打造合六葉工業走廊核心增長極。三是以產業為依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規劃建設生態產業,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提升項目發展質量,狠抓一批綠色產業、綠色項目,切實發揮產業平臺依托功能。四是以文化為底蘊。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深入挖掘皋陶文化資源。突出綠色文化,著力辦好中蒙俄萬里茶道論壇、跨國綠色發展論壇、六安開茶節、六安羽絨節等活動,打響六安文化品牌。五是以水系為靈魂。理清治水思路,打造現代水利保障體系,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探索啟動沿淮淠洼地行蓄洪區受災補償機制,保障防洪治澇安全。完成全市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資源供給安全。六是以綠色為宗旨。全面推進六安茶谷沿線基礎設施、旅游文化產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建設,挖掘綠色資源。重點實施綠色示范工業企業和綠色示范工業項目,提高綠色化比重。七是以智慧為手段。努力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打造更方便快捷的生活,促進城市可持續成長。利用綠色生態、紅色資源等優勢,推廣綠色建筑,倡導低碳生活,發展智能交通等基礎建設,通過進一步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城市。
(四)農業發展要突出品牌特色。從臨沂的實踐看,發展品牌農業需要做好產業選擇、產品開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四篇文章。一是立足當地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做大產業規模,夯實品牌農業的基礎。在發展品牌農業的過程中,依據各縣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培植主導產業,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打造一批較強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農業品牌。二是突出特色,追求優質。在農產品總體上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一般大路產品很難旺銷,必須在“特色優質”上做文章、下功夫,生產高品質的特、優、新產品。這也是品牌農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臨沂市品牌農業之所以顯示出蓬勃發展態勢及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特和優。因此,我們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選擇的要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以特色引導消費,以品質謀求發展,在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三是以科技為支撐,保持品質的優良性。臨沂經驗表明,品牌不僅僅是一個符號,也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體現,是產品質量的標志。品牌創新應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科研機構和農技人員參與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科技含量上去了,牌子才能長久發展。四是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增強營銷能力。臨沂的經驗表明,實現產品品牌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轉變,必須強化對農產品品牌的包裝和宣傳推介,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應充分利用央視和省級媒體打包宣傳六安優質農產品,提升我市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同時,可利用現代物流、信息優勢,推動農產品直接進超市、進市場甚至直接與消費者對接。這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減少了中間環節,可極大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也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五)旅游發展要突出資源整合。一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打造拳頭旅游產品。臨沂市縣域旅游蓬勃發展的原因,在于對優勢旅游資源的分類整合,差異化發展,如“江北最美鄉村”蒙陰縣、“中國奇石之鄉”費縣等。結合“一谷一帶一廊”建設工作,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拳頭產品,增強縣域旅游核心競爭力。二是大膽引進社會資本,組建旅游投資公司。臨沂大手筆投資發展旅游,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國有景區改革成果,通過搭建融資平臺,扶持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因此,我們可以整合旅游景區等相關國有資產,試點組建國有資產獨資控股的市旅游發展公司,并逐步調整所有制資本結構,擴大股份和民營資本比例,形成融資、投資、建設及營運管理有機統一、高效運作的現代旅游業投融資機制。三是加快實施旅游標準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臨沂人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以散戶經營為主的鄉村旅游,只有實行統一的標準化管理,才能形成規模化的、有競爭力的品牌。推廣金寨縣“農家小院”、“茶谷小院”等鄉村旅游產品標準化建設成果,謀劃制定“大別山人家”鄉村旅游建設和服務標準體系,開展標準化試點工作,以獎代補引導經營戶進行標準化建設、服務和管理,推動鄉村旅游個性化、特色化發展。四是創新宣傳營銷模式,著力打造城市名片。旅游宣傳營銷不僅僅是踩點式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在互聯網大媒體時代,需要通過大平臺帶動大發展,通過互動式媒體傳播聚集高人氣。圍繞六安茶谷、大別山國家風景道為核心的專題推介,通過參加省級“美好安徽,迎客天下”集群宣傳和廣告捆綁式投放,將其打造為六安旅游的新名片。發揮國家媒體、自媒體和網絡媒體作用,建立全市旅游大數據平臺和旅游公共服務信息咨詢平臺,構筑全方位、廣覆蓋、多層次的旅游形象宣傳網絡。
調研組成員:組長:王有正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成員:田 剛 市政府辦公室秘書三室主任
項 怡 市經信委信息產業科科長
楊 永 市商務局市場建設科科長
汪 昊 市旅游委副主任科員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