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摘編)

瀏覽次數:信息來源: 皖西日報發布時間:2022-12-30 09:36
字號: 下載我要糾錯 打印 收藏

開局良好,綠色振興趕超發展邁上新臺階

2022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不掉隊、趕上來”,砥礪奮進,奮勇爭先,本屆政府實現良好開局,綠色振興趕超發展邁上新臺階。

爭先進位成效明顯。預計20項主要經濟指標中,15項增幅高于全省,13項增幅居全省前5;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將邁上2000億元新臺階,經濟增長延續了“領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躍遷勢頭。

融長入圈成果豐碩。深入推進33項長三角對標任務,全面啟動與上海對口合作,六松現代產業園揭牌運營;新簽約上海投資項目30個、總投資100億元。著力推進合六同城化,合六葉高速改擴建、德上高速六安段建成通車,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設,G312快速路主車道貫通,S329合六南通道全線通車;產業、科創、園區、市場“四個鏈接”成效明顯,合六經濟走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5%以上。

脫貧成果鞏固拓展。識別認定新增監測對象1339戶4440人,實現應納盡納、應幫盡幫。投入財政銜接資金22.01億元、實施項目1716個,新建和完善特色產業園區192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累計帶動3.98萬戶脫貧戶參與特色種養業發展。

招大引強實現突破。預計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10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07個,10億元以上項目43個,50億元以上項目5個,到位內資增長12%。推動市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配套基地建設,成立招商、容量與挖潛、落地推進“三縱隊”,開展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新落地開工項目52個、總投資380億元。

民生福祉切實增進。深入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專題學習教育,七大專項行動成效顯著,“重暢決”辦結群眾訴求近90萬件、辦結率99.2%。預計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7.5%。深入實施十項暖民心行動,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穩運行保增長,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58.1億元;兌現獎補資金3.69億元,惠及企業4928戶;新增貸款超400億元,存貸款規模突破7000億元。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預計進出口總額增長5%。

(二)強產業促協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糧71億斤。建設高標準農田43萬畝。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5.47億元。八大特色產業綜合產值有望突破600億元;預計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8%。預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29戶。預計工業投資增長45%。預計接待游客45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2億元。

(三)重項目擴投資,增長動能加快積蓄。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以上,598個納入省調度的重點項目預計完成投資1110億元,占年度計劃106%。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建成投產。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投運。

(四)推改革求創新,活力潛力有效釋放。積極推進142項重點改革。增加農民收入3289.9萬元。全市開發區以“標準地”方式出讓土地占新增產業用地84.1%。解決企業訴求2.9萬余個,營商環境居全省前列。預計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突破7萬戶、增長19%。不斷激發科創活力,預計高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27%,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38.5%。

(五)提品質抓融合,城鄉發展協調并進。實施市本級項目28個,預計完成投資37.8億元。完成交通投資133億元,建成國省干線公路166.8公里、農村道路646.2公里,金安通用機場開工建設。完成水利投資61.79億元,全市共新建5G基站1571個。

(六)守綠水護青山,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預計PM2.5平均濃度31.6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6%;六大水庫水質優良,可再獲生態補償資金2億元;重點建設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6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6萬畝。

(七)辦實事惠民生,幸福指數穩步提升。1.9萬人返鄉就業創業。城鎮新增就業3.22萬人。發放各項社保待遇92億元,投入社會救助資金19.8億元,新增公辦園學位7260個,托位4356個。城市醫聯體街道社區覆蓋率100%。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45個。60歲以上人群疫苗接種率全省第一。

(八)嚴治理保穩定,安全底線筑緊守牢。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居全省前列。信訪形勢穩中向好。切實抓好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降幅均居全省第一。食品藥品、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不斷強化。

奮勇爭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將不斷提高七種思維能力,創新手法、步法、打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用腦、用心、用情、用力把事情做好。

必須永葆忠誠。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忠誠盡責的政治擔當,切實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把“兩個確立”“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優化思維方式、改進工作方法,頂真碰硬、立說立行,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提高政府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必須傾心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的滿意率和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標準,認真落實“一改兩為五做到”要求,不僅要關注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也要關注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確保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必須依法行政。開展好“八五”普法,爭創法治政府建設綜合示范地區。全面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保持100%。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依法推進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深化政務公開,確保行政決策和政務服務陽光運行。進一步完善府院、府檢聯動工作機制,確保行刑銜接順暢。

必須提升效能。切實轉變作風,持續推動精文減會,整合督查考核事項,鞏固基層減負成果。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巡視巡察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狠抓工作落實,堅持件件踏實做、事事有回應,全力糾治“虛躲冷粗假”等頑疾。加強政府性投資項目質量、成本、進度全過程管理,強力推動項目竣工財務決算審計及考核,切實提高工作效率、項目效益和精細化管理水平。聚焦在學中干、干中學,不斷提高干部隊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專業化能力和素質,努力讓高效務實成為政府工作的鮮明底色。

必須堅持斗爭。加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直面六安綠色振興趕超發展中的各種掣肘,勇于與自己斗爭、執著與落后斗爭、善于與矛盾斗爭、頑強與困難斗爭,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強化勇爭上游、邁入前列的進取意識,推動各項工作在全省、全國的“大賽道”上比高下、論優劣,確保主要工作創新創優和動態速度位次攀升。

必須恪守廉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縱深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入糾治“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抓住“關鍵少數”,督促各級干部堅決做到嚴于律己、嚴負其責、嚴管所轄。堅持審計監督全覆蓋,加強統計監督,持續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部位監督管理。堅持勤儉節約,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

接續奮斗,奮力開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新局面

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

(一)更強力度有效擴大內需

確保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200億元以上,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0個以上、竣工120個以上。

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110個,10億元以上項自44個,50億元以上項目8個,實現到位內資989億元、增長12%。

大力實施“1310”行動計劃和開發區三年倍增計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舉辦“徽動消費·樂享六安”系列活動50場次,新改建50家旅游民宿;力爭接待游客突破48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8億元。

(二)更高質量加快產業發展

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10萬畝以上,產量達70億斤以上。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8%。力爭落地開工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0個以上、投產50個以上,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0戶以上,力爭新增納限商貿企業240戶。加快電商發展,嚴格落實減稅降費等政策,深入實施企業上市“雁陣計劃”。

(三)更寬視野拓展區域合作

加快六松現代產業園建設。積極對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加快合六經濟走廊建設,持續推進“四個鏈接”。

用好武漢的溢出效應,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外延支點。推進葉集——固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建設。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區域高質量發展。加強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聯動。

(四)更大魄力深化改革開放

進一步創優營商環境。

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進一步推進高水平開放。直接利用外資增長15%。進出口總額增長9%,新增外貿實績企業50家,實現進出口過億美元企業零的突破。

(五)更廣領域實施科教賦能

新建、改擴建主城區4所義務段學校,新增公辦學位3590個、托位4200個。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15%以上。高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28%。力爭科技特派員人數穩定在2500人左右,新增科技特派團8家。

推動人才強市建設。

(六)更優舉措推進鄉村振興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

實施農村“三變”改革提升工程。確保集體經濟強村分紅率100%。

開展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3.5萬戶以上,鞏固農村人居環境“兩整一改”成果,進一步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七)更深層次加強城鄉融合

切實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切實提升中心城市能級。

打造一批城市停車場、口袋公園、社區型鄰里中心;謀劃實施主城區1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力爭創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切實推進縣城和集鎮建設。

加快把鄉鎮駐地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引導推動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八)更嚴標準保護綠水青山

持續改善空氣質量;著力推進22個國考斷面、25個省控斷面、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提升。

大力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完成人工造林1.7萬畝。

大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進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

(九)更暖溫度增進民生福祉

著力促進高質量就業和社會保障。著力加快健康六安建設。在全市范圍內探索開展60歲以上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

設立市社會科學基金,深入挖掘皋陶法治精神、大別山紅色精神和淠史杭奮斗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內涵,打造城市符號和文化品牌工程。

(十)更實要求建設平安六安

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積極推動“皖美紅色物業”創建,力爭實現物業服務全覆蓋,業主委員會組建率達70%。

不斷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快城區智能交通項目和智慧安防小區建設。防范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隱患,穩步推進“保交樓”工作,接續開展“難安置”治理。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標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我要評論

  • *正文:
  • 驗證碼:
  • 勾選顯示真實姓名(如不勾選,默認會員用戶名評論)
關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