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提“內力” 文明素質節節升
城市是各類資源要素和經濟社會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城市的發展、管理、規范是一個動態的進步的過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前提,也正是我們需要讓城市更美好。
文化建設助力市民文明素質提升
市政協委員王瑞說,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我市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老舊小區的樓道燈亮了,背街小巷的基礎設施多了,交通環境規范有序了,斑馬線前文明禮讓的人多了。市民們不僅僅關注家中小事,更愿意走進社區、走近城市,穿上“紅馬甲”成為創城志愿者中的一員,為創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逐步改善,市民素質顯著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攀升。但提高文明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更文明,沒有最文明”市民文明素質建設一直在路上。為此,王瑞委員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為落腳點,提出以“精細、全面、深入”為建設目標,持續加強我市文化建設,內外兼修助力市民文明素質提升。
首先,物質文化建設要更加精細。下一步要在“細、小”上下功夫。王瑞委員表示,要關注平時容易忽視的區域,優化交通信號燈,提高通行效率,在科學發展、統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城區停車位建設,完善道路表現……“比如應用大數據技術,科學設置交通信號燈尤其是市中心綜合體路口及橋頭等地時長。”其次,制度文化建設要更加全面。建議結合實際加快地方立法,做到違法必究,探索文明體系建設,嘗試在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在校學生、公共服務領域從業人員中以點帶面,深入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主體,讓市民的文明素質相互“傳染”。最后,精神文化建設要更加深入。加強宣傳教育,筑牢向美向善的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市民的文明和道德休養。同時,希望加大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比如有些市民飽受高空拋物的困擾,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對人身安全威脅極大,嚴格執法的同時要進行更廣泛地宣傳,大力地宣傳。
“禮讓行人”應完善配套措施
“近年來我市開展斑馬線禮讓行人整治行動,目的是給廣大市民創造一個安全、有序、文明的城市交通出行環境,同時也間接考驗著市民的整體素質。但這兩年行人隨意橫穿馬路的現象屢見不鮮,無序通過斑馬線導致通行率嚴重下降,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市政協委員高峰近年來十分關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就相關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高峰認為,市民文明素質是一個城市文明的靈魂,決定了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公共道德水準。當前我市正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應著力提升市民文明水平,補齊素質短板。禮讓行人顯素質,文明出行也是城市文明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機動車斑馬線“禮讓行人”不是駕駛員單方面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健全配套管理措施形成整體效應。他建議,要加強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員以及行人本身對于道路交通規則和安全意識的教育與引導,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在主城區車流、人流量大以及視野不夠開闊的斑馬線處安裝警示燈以提醒來往車輛。在上學放學、上班下班等高峰期增加分時段控制車流的紅綠燈,控制人流車流提高通行效率;充分挖掘城市道路立體空間,對人流、車流量較大的醫院、學校等場所可以通過架設人行天橋等方式實現人車分流;加強監管,加大行人闖紅燈、電動車橫穿馬路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以起到震懾教育的作用,在全市范圍形成“車讓人,人守規”的良好社會氛圍。
精細化規范城市管理
市人大代表紅鳴告訴記者,近年來,六安市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我們感受到公園多了、綠地多了、市民們休閑娛樂場所也多了。比如中央公園,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比如河西景觀帶,淠河水碧波蕩漾,兩岸景色一步一景;背街小巷的集中整治,老舊小區的舊貌換新顏的改造,這些都讓市民切身體會到了幸福感、獲得感。紅鳴說,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外觀,更多的是體現在市民的文明素養。近年來,我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比如電動車拆棚子、騎乘人員帶頭盔、機動車禮讓行人、不亂扔垃圾等等,點點滴滴都體現了我們市民文明程度的變化。同時,文明創建的過程,其實也是為了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老百姓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文明創建不是一陣風,而是常態化的、踏踏實實的。當然,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提高和細化的地方。比如說道路的命名,在皋城小學附近有一條道路命名為金橋小學北側支路,這些都是需要今后進一步規范的地方。
“軟硬兼施”助力文明提速
“當前,隨著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斷開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如何推動廣大市民素質進一步提升,是一個值得所有六安人思考的問題。”在此次的兩會上,市政協委員皮正莉尤為關注市民素質提升的問題。她表示,市民的素質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和長效的機制引領作為支撐。她建議,加強遵紀守法教育,深入開展各類專題法治宣傳教育,創新宣傳方式方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開展以案說法,引導群眾自覺守法、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和農村文化站等文化宣傳陣地作用,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讓廣大市民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實現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顯著提升。
“市民文明素質的養成既要靠教育和自律,更要靠制度的約束和懲戒。”皮正莉建議,進一步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加大曝光力度,鼓勵市民對不文明行為進行譴責、制止和舉報,使市民形成自律意識。加強社會監督,為市民參與社會監督提供更多方便參與的機會,加大懲處力度,交警、城管等職能部門要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執法力度,以“硬約束”促進文明“軟實力”提升,引導全體市民真正行動起來,齊心創建文明城市,共同享受美好生活。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