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準長三角,寫好六安篇章

發布日期:2022-02-10 17:13來源: 皖西日報閱讀次數:字體:[  ]

“要把自身發展放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中審視定位。”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六安作為長三角成員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未來如何充分利用好長三角創新、交易、資金、行業協會等方面優勢資源平臺,做好六安發展文章?

挺起經濟走廊“腰桿” 鍛造產業長板

市知聯會發言表示,作為合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鏈接長三角的重要平臺,合六經濟走廊東起示范園區,西至金寨,中間貫穿平橋、分路口、姚李,目前東西兩頭經濟發展較好、中間相對較弱,呈啞鈴狀,區域發展不平衡,走廊無法形成有效連通;與此同時我市與滬蘇浙共建園區尚屬空白等等。因此建議:

聚焦東向發展,鏈接合肥鍛造產業長板。充分發揮合六經濟走廊中六安新城東向發展“橋頭堡”作用,在產業分工上做文章,搶抓合六經濟走廊建設提速機遇,認真解剖合肥產業,繼續細化新城產業結構,在進一步突出氫能源、航空制造、電子信息和半導體等產業主導地位的基礎上,謀劃加快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產業集聚,全面對接合肥主導產業布局,高起點承接發展先進制造業,實現與合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暢通經濟走廊,錨定長三角補齊發展短板。姚李鎮位于合六經濟走廊的“腰部”,為挺起合六經濟走廊的“腰桿”,建議借松江區結對幫扶六安的時機,選擇把姚李工業園作為省際共建園區,探索創新飛地、園中園等模式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等機制,將優勢資源開發、功能平臺搭建、特色產業培育作為重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構建高層次的合作鏈,真正把發展落差轉化為發展空間。

瞄準產業優勢,爭當一體化發展特長生。“十四五”時期六安綠色振興趕超發展的關鍵窗口期,發揮特色,我們要準確把握六安在長三角地區的角色定位,做足特色文章,深入挖掘潛力,發揮資源優勢,以電子信息、鐵基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綠色食品及生物醫藥為重點,深入實施“3210”產業培育計劃。

市人大代表陳光紅表示,要圍繞合六產業同頻共振助力綠色振興趕超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合六一體化作為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首要任務,作為聯通長三角、鏈接滬蘇浙的重要平臺。通過鏈動合肥、協同發展,高質量建設合六經濟走廊,助力我市綠色振興趕超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要繼續著力提升合六經濟走廊建設水平,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貫徹落實此次市兩會為精神契機,以前瞻的眼光、開拓的精神、有力的舉措,積極打通“綠色通道”,釋放城市機會,搭建合作平臺,完善協同機制,實現合肥、六安兩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助力六安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長三角一體化”。圍繞合六產業同頻共振,加速推動我市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加快成長,找準加快發展的“引擎”和“密碼”。

共建長三角三小時生鮮蔬菜物流圖

陳田委員代表農工黨六安市委發言表示,要立足沿淠區域特色,高質量打造長三角綠色蔬菜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要明晰蔬菜產業發展定位,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政策機遇,加快淠淮生態經濟帶建設,推動沿淠鄉鎮蔬菜生產集中連片,打造長三角綠色蔬菜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要結合市“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打造淠淮區域綠色“菜籃子”特色農產品板塊。

深度對接滬蘇浙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重點培育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積極開發凈菜配送、罐裝食品,推動全市蔬菜加工上規模、上水平。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重點發展一批大型冷鏈物流配送企業,建設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打造覆蓋范圍廣、帶動能力強、設施齊全的農產品物流園區。拓寬綠色蔬菜營銷渠道。加快建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產銷對接平臺,推動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電商平臺等流通企業與蔬菜產地開展對接。加強與滬蘇浙連鎖超市、電商企業合作,開展直銷連銷配送,共建長三角三小時生鮮蔬菜物流圈。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小而優”“小而美”綠色蔬菜品牌,強化品牌監管,提升品牌影響力。積極與滬蘇浙地區交流協作,創新合作發展模式。發揮各類協會作用,定期舉辦對接交流活動,組織綠色蔬菜生產、加工、銷售深度對接,高質量打造長三角綠色蔬菜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打造長三角旅游休閑后花園

九三學社六安市委發言表示,文化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大,我們要轉變思想,打造名副其實的長三角旅游休閑后花園。

創新建設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打破鄉鎮旅游資源壁壘。應創新建設理念,統一布局,建立互溶互通、共享共擔的緊密協作機制,打破城鄉旅游資源壁壘,實現共同發展。建立廣泛的歷史文化宣傳點。除人文景觀既定項目的規劃區外,還可以在四縣三區政府及鄉鎮政府的文化廣場上增加規劃“人文旅游文化長廊”,文化長廊的宣傳需要內容和標準統一、規范、固定。確立配套的地文、人文、紅色、古跡、現代景觀及水域風光建設。對各類景觀,做到景文一致、規劃科學合理,配套的交通、娛樂、飲食、住宿、觀光等設施齊全。構建城鄉一體的休閑旅游走廊城區的主題公園,郊區、農墾區的現代化生態觀光農業、山區的地文、人文景觀無縫銜接,將六安的法治文化、紅色文化、綠色山水文化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形成一體化旅游休閑走廊。

此外,要健全地方特色的治理保障系統,研發并普及六安旅游與休閑文化教冊,打造文學影視推廣的六安旅游與休閑文化平臺,并創新建設資金融資渠道,加快“長三角旅游休閑后花園的”打造速度。

市政協民宗委表示,要賦能智慧旅游積極融入“長三角”旅游一體化。

安徽被譽為長三角的“后花園”,生態資源優良、旅游資源豐富,滬蘇浙也歷來是安徽旅游,特別是大別山區域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如何進一步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推進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我市應更深層次挖掘生態美景、民風民俗、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用好數字化、智慧化、科技化手段,增強智慧旅游賦能,系統整合并深度開發旅游信息資源,提供便捷化、個性化、智能化旅游服務,實現旅游業創新升級,打造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發展中的魅力版圖。

要夯實保障基礎,提升交通等基礎設施智慧化建設水平。在火車站換乘、車輛租賃、智慧泊車、自駕營地建設、對接中心城區交通、擁堵預警等方面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積極與滬蘇浙市場加強信息共享,暢通旅游通達度。

整合數字資源、健全智慧旅游數字平臺。充分利用現有云、網、數共性平臺,統籌建設信息化、電子政務項目、統籌公共平臺建設、重大應用示范和信息化、電子政務項目建設、推進各類數字應用平臺共建共享共用。

深耕本地特色,持續唱響本土旅游品牌。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結合《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積極對接上海松江區等地市,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合作。充分挖掘大別山區域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淳樸民風、深厚歷史等特色優勢,主動調研了解滬蘇浙不同年齡、群體的旅游需求,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在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上下功夫,精心打造傳統革命教育、研學采風、越野自駕、體育賽事、康養保健等旅游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