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為江淮糧倉貢獻六安力量
——楊曉娟委員代表農工黨六安市委的發言
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質量、效益總體較好,連續4年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表揚,但也還存在有的工程建設質量不高、資金投入不足、建后管護有缺位、涉水基礎設施銜接不暢、部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為此建議:
一、科學謀劃項目。全面對接國土空間規劃、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等,做好與大中型灌區改造、全域土地整治等涉農項目的銜接,堅持統籌規劃與分步實施,重點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領域科學布局項目,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其相關涉農項目有效整合、有機融合,實現疊加效應最大化。
二、建好項目儲備庫。按照“一次建庫、分步實施”原則,梳理全市耕地資源和已建高標準農田情況,摸清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需求,建立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庫,明確時序安排,為項目和投資及時落地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三、拓展資金渠道。立足市情合理增加財政投入,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方式,采取“先建后補”模式,按照“誰使用、誰建設、誰管護”原則,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因地制宜設計、自主投資建設,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四、做好項目設計。督促設計單位摸清項目區地形地貌、種植結構、灌排渠系、田間道路、水資源分布、農田輸配電等基本情況,找準制約因素,切實提高項目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
五、加強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選擇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建設標準低、設施不配套、工程損毀嚴重、糧食產能達不到國家標準的高標準農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改造提升。
六、提升管護質效。堅持“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用養結合與建管并重”原則,落實建后管護主體,明確責任范圍。探索引入專業化管護隊伍,綜合運用市場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手段,提升建后管護水平。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