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報告新聞發布會
發布人:市工信局四級調研員 李挺
發布地點:市政府新聞發布廳
發布單位:市工信局
發布時間:2024年5月17日
摘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省一流營商環境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著力發展壯大市場主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全市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運行態勢。上年度全省民營經濟考核中,我市居全省第四位,霍山縣入選全省發展民營經濟成效明顯地區,擬獲省政府激勵。全年新注冊民營企業2.52萬戶、同比增長8.3%。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好!下面我就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向各位作簡要介紹。
一、基本情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省一流營商環境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著力發展壯大市場主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全市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運行態勢。上年度全省民營經濟考核中,我市居全省第四位,霍山縣入選全省發展民營經濟成效明顯地區,擬獲省政府激勵。全年新注冊民營企業2.52萬戶、同比增長8.3%。
二、主要做法
(一)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強化創業載體建設。推進小微企業園高質量發展,出臺《加快小微企業園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小微企業園績效評價,促進小微企業園提檔升級,打造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集聚發展平臺。全市小微企業園總建筑面積612.26萬平方米,共入駐民營企業2625家。培育優質企業梯隊。全面推動專精特新擴面行動,聚焦全市主導產業,分類指導、精準培育,更好地滿足不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的訴求,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截至目前,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19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264戶、創新型中小企業314戶。推進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招大引強,培小育強,在各領域培育若干個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層次較高的創新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引領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全市共有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戶,分別為舒城縣精密電子基礎件和金安區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產業集群,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戶,位霍山縣高溫合金基礎材料產業集群。
(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注重對標對表提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對標滬蘇浙,聚焦市場關切,著力打造“全鏈條”要素保障環境、“全周期”政務服務環境、“全方位”法治營商環境、“全透明”親清政商環境。落實招投標和市場準入制度。成立市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領導小組,出臺《六安市全面貫徹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實施意見》,對準入規范管理、對標調整公開和提升準入效能等方面明確制度要求。提升為企服務效能。持續深化“免申即享”,實現政策發布、項目審核、資金兌付全過程線上辦理。在全省率先搭建皖事通企業開辦、變更、注銷專欄,實現企業登記全業務掌上辦。開展企業變更“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涵蓋14個部門30個事項。
(三)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助力開拓市場。動員民營企業赴境外拉客戶、搶訂單,組織世林照明、酷豆丁、索伊電器等60余家企業境外參展和考察,共攬得意向訂單超1.1億美元。組織民營企業參加境內國際展。幫助我市56家企業爭取春季廣交會展位95個秋季廣交會展位105個。落實政府采購、穩崗就業等扶持政策,助力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擴大信貸規模。開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勞動技能競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和重點領域的有效信貸投入。推動“共同成長計劃”,上年度全市“共同成長計劃”共對接企業1159戶,簽署協議550戶、62.16億元,發放貸款530戶、49.69億元。推廣制造業企業“訂單貸”業務,已審批貸款超8000萬元。強化用能保障。推行“用電申請即答復供電方案”,在全市8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推行“開門接電”,對符合用地規劃但暫時無法提供正式土地使用證的企業項目推行“以函代證”模式。
(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年創建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培育省級新產品7個、省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0套、省級首批次新材料4個、首版次軟件1個。永成電子、森普新型材料等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瀚海新材料、酷豆丁、高迪循環經濟、喬康藥業、長江緊固件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科技要素集中對接活動,舉辦2場安徽“雙創匯”走進六安活動,現場簽約產學研合作項目14個,總金額近2000萬元,6所高校院所現場發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8家企業現場發布技術需求;圍繞新材料領域開展專項企業技術需求征集,邀請清華大學、合工大等專家教授前往企業“問診把脈”,解決技術需求。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轉型為引領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全市392家企業實施技改項目442個,2023年計劃投資121.8億元,已完成投資93.8億元。全年開展2批次351家企業數字化診斷,霍邱、金寨經濟開發區獲批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培育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8個,新認定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行業型平臺1個,實現我市行業型平臺零突破。
(五)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動政府誠信建設。印發《關于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協議履約和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排查工作的通知》,全面排查我市機關(含政府投融資平臺)、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對中小企業形成的貨物、工程、服務款項拖欠事項。全年各類投訴件的辦結率和滿意率均100%,在省營商環境考核中連續三季度居全省第一名。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落實落細民營企業司法保護專項行動,全市關共受理民營企業司法保護專項行動案件16件,已辦結13件。推廣要素式審判,明確適用的八大類案件類型,注重涉企房屋買賣合同、物業服務合同、租賃合同等可能引發系列訴訟案件的辦理,實現“辦理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全年調解解決11180件涉企糾紛。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建立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結合“我和市長聊聊天”等活動,進一步拓展政商溝通交流渠道,深入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和訴求,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持續征求企業家對六安發展的意見建議,市領導全年召開各類政企交流活動12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強化政策引領。落實《關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要素保障,支持民營企業牽頭建設公共研發中心,集中力量解決產業細分領域企業急需的公共研發設備、共性技術難題;推動民營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光伏儲能等重點產業領域,積極嵌入合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造合肥產業項目轉移優先承接地。
(二)營造發展氛圍。充分發揮全市民營經濟考評指揮棒作用,引導各縣區民營經濟工作爭先進位建立健全市縣分級、行業分類的工作機制,做好各類民營經濟發展扶持政策的配套銜接,合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突出貢獻企業家”評選和優質企業排序榜單發布活動,營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社會氛圍。
(三)梯度培育企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強化主導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參與標準制定、注重知識產權、加強數字賦能。開展擴面行動。全面推動全市一、二、三產業擴面認定。按層次培養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
(四)優化為企服務。常態化落實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發揮好“我和市長聊聊天”等政企溝通渠道,持續收集企業訴求和意見建議,全力以赴幫助企業解決問題。開展“益企賦能”行動,系統化推進服務企業工作。緊緊圍繞我市主導產業發展實際,按需按鏈、分類分級,加強重點產業人才培育,計劃開展企業家培訓20場以上,培訓企業家和企業高管2000人次以上。
(五)強化金融保障。持續做好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持續強化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民營小微的積極性。繼續加大制造業企業支持力度,推廣“訂單貸”融資業務,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加大信用貸、訂單貸投放力度;重點圍繞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開展體制機制和產品服務創新,增長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皖公網安備 34150102000050號